最新消息
校長灼見|小一選校與成為廿一世紀世界公民的關係
2025-Jan-22

校長灼見|小一選校與成為廿一世紀世界公民的關係

校長灼見|小一選校與成為廿一世紀世界公民的關係

撰文:張樂霈校長

出版:更新:

文:聖公會基愛小學校長張樂霈


小一入學已到統一派位階段,俗稱「大抽獎」,家長和小朋友應該已出席了不少學校的開放日、簡介會、體驗課、嘉年華等活動,藉此能更深入認識該校的理念、教學方針、課程、活動……這些親身經歷確實是最好的顯證,能具體地協助家長為孩子作最合適的選擇。

筆者學校三年級的同學以Lego砌出他們心中的理想社區。(張樂霈校長提供)

 

筆者學校三年級的同學以Lego砌出他們心中的理想社區。(張樂霈校長提供)

世界每天不停地改變和進步,究竟要怎樣栽培我們的未來主人翁呢?學校是最佳及最重要的學習場所,所以學校的教育應該也是不停地改變和進步,應該貼近廿一世紀世界公民素質,讓學生將來不會被社會淘汰。

 

學校應是「夢」工場(Creativity)

學校需要優化課程,不應只着重教授課本的知識,除了基本能力外,應該能讓學生實踐所學,還能提供平台讓他們天馬行空,發揮創意,讓他們自行構思,藉此建立自己的「夢」。我校的校本課業近年重新整理,加入創意元素,同學需要結合已學知識和創意完成任務,課業不只是為鞏固知識,也是發揮創意的好地方。除此以外,我校的下午綜合課程設中英文說話訓練課程,讓同學一起創作,一起練習,並一起分享及享受成果。

 

筆者學校的下午綜合課提供機會讓同學互動,並一起分享成果。(張樂霈校長提供)

筆者學校一年級的同學改編Three Little Pigs,共同創作結局,更在班中演出。(張樂霈校長提供)

筆者學校的同學以「有力」的理據支持他們自己的創作。(張樂霈校長提供)

 

學校應是「思維訓練」工場(Critical thinking)

學校需要給予思考空間,老師在日常課堂中發問高階思維的問題,誘發學生從多角度思考,完成解難任務。學生需為他們的選擇作客觀分析,訓練他們如何以具說服力的理據支持自己的決定。我校一向提倡高階思維訓練,校本工作紙設開放性的問題,讓同學透過思考和分析後,以有力的理由表達自己的看法。下午的綜合課正是讓學生透過解決生活上的困難,提升其解難能力及批判性思考,當中學生把知識應用到生活當中,令他們得到學習路上的滿足感。

 

學校應是「團隊建立」工場(Communication and Collaboration)

學校就是一個小社會,所以學生之間不會缺乏溝通和合作的機會。在未來的世界,人類其中的可貴之處必定是懂得溝通和合作,學校有責任促進學生之間的溝通和合作。我校的下午綜合課主要以團隊合作形式進行,學生之間需要共同商討、分工合作、互相尊重和包容才能順利完成任務,這個學習模式正是一個難得的機會與人合作和溝通,從而建立學生與人相處的能力。我校的說話訓練課程需要學生合作撰寫或改寫劇本,然後合作把劇本演繹出來,這種合作確能為學生帶來更大的樂趣和對學校的歸屬感。

「贏在起跑線」是否只是讓孩子學得更早和更深呢?其實家長在為孩子選校時,也可以留意學校的課程特色和方向,揀選其能裝備孩子成為廿一世紀的世界公民,讓學習能有「動感」,不扼殺孩子的創意、思考空間和與人相處的機會,我深信若孩子能有足夠的空間發展,將來必是社會不可或缺的棟樑。

 

 

原文網址: 校長灼見|小一選校與成為廿一世紀世界公民的關係 | 香港01 https://www.hk01.com/article/1094507?utm_source=01articlecopy&utm_medium=referral