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消息
校長灼見|良好的親子關係建基於「心」和「口」
2025-May-07

校長灼見|良好的親子關係建基於「心」和「口」

校長灼見|良好的親子關係建基於「心」和「口」

撰文:張樂霈校長

出版:更新:


常常聽到孩子和父母以下的心底話:
孩子說:「父母根本就唔錫我⋯」;
父母說:「比個良心你當狗肺!」;
孩子說:「你們都唔明白我!」;
父母說:「我食鹽多過你食米!」。


現今很多時候,我們都會聽到孩子和父母互相埋怨,孩子覺得父母煩厭,只會管制他們,從來不明白他們; 相反,父母覺得孩子不長進、不聽話、不欣賞他們的付出⋯⋯所以無論我們在任何的角落,都會聽到孩子與父母的「對罵」,更甚的會看到他們動手。 但所謂「切肉不離皮」,相信孩子和父母的心底裏一定最疼愛對方,但為何會出現這些情境呢? 作為父母可以怎樣與孩子好好溝通,大家維繫互相尊重和包容的關係呢?

 

筆者學校舉辦家長講座,邀請專業人士講解家長與孩子有效的溝通技巧。(校長提供)

筆者學校舉辦家長講座,邀請專業人士講解家長與孩子有效的溝通技巧。(校長提供)

 

父母的說話需帶有同理心

 

父母與孩子說話的時候,需從他們的角度出發,尤其是在孩子遇到挫折的時候,更需要留意說話能讓他們感受到你的關心抑或是雪上加霜。

孩子在比賽中輸掉了,父母很多時候會說:「你有無盡力㗎?我已經叫你平時練習認真一點⋯⋯」這樣說只會令孩子覺得父母不明白他們,沒有體諒他們在比賽中遇到的壓力、挫折和問題,只是不停質問,這樣令孩子感到無奈、不開心甚至憤怒,所以下次遇到類似的情況,父母可以這樣說:「我們明白你會覺得失望和失落,但我們知道你已經盡力了,你今天的表現已經是我們心目中的冠軍了!」

 

筆者學校舉辦多元化的親子活動,增加家長與孩子溝通的機會。(校長提供)

 

筆者學校每年舉辦親子旅行,讓家長和孩子接觸大自然,有助加強彼此的溝通。(校長提供)

 

筆者學校於家長日安排學生分享學習成果,讓家長肯定及欣賞孩子的表現。(校長提供)

 

父母的說話勿帶有疑心

 

父母有時候對孩子有一些既有的想法,每當孩子未能達到他們心目中的期望,自然就會抹殺了孩子的一切付出,再有一連串的帶有對孩子不信任的「理論」,使孩子不但沒得到父母的安慰,更令他們感到不被尊重,心中的不忿不減反增。

 

孩子派回考試卷,沒有考到理想的分數,這時父母就開始他們的「理論」講話:「你又話已經温好晒,最後又是咁低分⋯⋯」、「我已經叫你溫多幾次,淨係讀出聲唔足夠,要寫多啲生字,你又話識⋯⋯」、「下一次考試前一個月就要停晒所有活動⋯⋯」其實在這刻以「理論」代替了溝通,實在已經補救不到成績,倒不如可以這樣說:「我們知道你也希望考到90分以上,只是一時失手⋯⋯」就算父母真的見到孩子可以做得更好的地方,也應先肯定他們的努力,再於稍後教導他們如何改善自己。

 

父母的說話需給予信心

 

父母一直希望孩子是最好的,所以都理所當然與其他的孩子作比較,人家的孩子所做的都比自己的優勝,這樣令孩子覺得自己不及他人,漸漸就失去自信,不願接受挑戰,也會害怕失敗。

 

孩子興高采烈地告訴父母他的小提琴老師說他下年可以報考二級,老師鼓勵他努力練習,可惜,父母聽到後卻無奈說:「你學咗兩年先考2級,但你班上有同學學咗一年已考3級,點解你咁差,一定係你平時練咁少,嘥晒我啲錢⋯⋯」孩子聽到後一定很傷心,因為原來希望被父母讚賞,卻換來一些打擊孩子信心的說話。父母應該欣賞孩子的堅持及鼓勵他們發展興趣,倒不如說:「恭喜你!只要你堅持練習,專心上課和多練習,你一定會成功,我們對你有信心。」孩子聽到後實是多了一份支持和信心,不怕困難勇於嘗試。

 

父母要明白孩子很重視他們的說話,所以要多說有同理心、沒有疑心和給予信心的話,不單能培養正面、自信和堅毅的孩子,更能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。

 

原文網址: 校長灼見|良好的親子關係建基於「心」和「口」

香港01 https://www.hk01.com/article/60234837?utm_source=01articlecopy&utm_medium=referral